财联社5月25日讯(记者 肖良华)今年3月和5月,吉林化纤(000420.SZ)两次提高碳纤维产品售价,跌跌不休的碳纤维行业似乎看到了曙光。“从3月开始,市场逐渐回暖,订单不断增加,生产跟不上,公司行政人员分批下车间协助生产。”吉林化纤证券部工作人员近日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碳纤维行业新的应用,今年以来全面开花,公司订单同比增加了15%。”预浸布及碳纤维制品生产企业德州卡本梵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光涛同样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下游应用于无人机和风电的碳纤维产品价格涨幅较为明显。
不过,中复神鹰(688295.SH)、中简科技(300777.SZ)等企业并未跟随提价,说明碳纤维下游只是部分回暖。百川盈孚数据显示,5月中旬,国内碳纤维市场均价为83.75元/千克,较年初基本持平。
业内资深人士邹建华表示,目前行业整体供应过剩的局面仍未改变,中国碳纤维企业一方面要继续产业升级,提升高端产品占比,另一方面需要开拓更多新的应用场景,扩大产品需求空间。
部分产品需求回暖
碳纤维被称为材料领域的“黑色黄金”,比重不到钢的 1/4,而抗拉强度却是钢的 7-9 倍,同时还具有轻质、高强度、高弹性模量、耐高低温、耐腐蚀、疲劳等优异特性,通常与树脂、金属、陶瓷等复合后形成碳纤维复合材料。随着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崛起,碳纤维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领域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有业内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吉林化纤湿法3K碳纤维在无人机结构件市场占比较高,因此产品从3月开始供不应求,出现“爆单”的情况。
3月,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碳纤维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除1K碳丝外其他品种均涨价,且幅度较大;5月,因需求端变化,公司向客户下发调价函,对湿法3K碳纤维各牌号产品每吨价格上调10000元。
吉林化纤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市场需求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成本方面,吉林省碳纤维产业链相对完整,公司产品具备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较强。
除了无人机,更多的应用场景正在出现。刘光涛表示,在航空航天领域,碳纤维可以减重70%,在这一领域,碳纤维对其他材料的替代正在加速进行。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对碳纤维结构件的需求同样开始增加。“现在是不缺订单缺工人,行业高素质生产人员时薪50元都招不到人。”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刘高君近日表示,未来的10年到20年,低空经济有望迎来2万亿美元的市场。碳纤维将成为该行业核心部件的原料,轻质碳纤维可以有效提升无人机使用的性价比。
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突破75GW,累计装机容量突破450GW,风电叶片对碳纤维的需求占比升至37.96%,同比增幅显著,龙头企业T700级碳纤维已在百米级风电叶片中实现规模化应用;战略性新兴领域需求蓄势待发,其中,民用航空领域需求占比为7%,民用航空级碳纤维用量同比增长40%,低空经济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物流无人机等也成为新的应用增长点。
不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吉林化纤2024年碳纤维业务毛利为-26.74%,产品提价后,毛利情况仍难言乐观。公司表示,湿法3k碳纤维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较低,对公司业绩影响有限。目前公司主营产品为粘胶纤维,是主要收入来源。
产能过剩仍待扭转
从行业整体来看,看上去“全面开花”的下游应用仍难以消化碳纤维行业当前庞大的产能。
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19-2023年是中国碳纤维产能的爆发期,五年内产能翻了近五倍;2024年,行业进入冷静期,产能增速减缓,但仍然新增产能15300吨,同比增长12.73%。
截至2024年底,国内碳纤维年产能达135500吨;2024年碳纤维表观消费量为60300吨,相比2023年下降5.41%。我国碳纤维行业表观消费量近两年连续下降,但今年跌幅有所放缓。
财联社记者梳理资料发现,今年国内仍有多个碳纤维项目在建。其中,上海石化(600688.SH)今年1月宣布,计划投资31.96亿元,在上海建设6万吨/年大丝束原丝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建设3万吨/年大丝束碳纤维项目,项目建设期为3年。公司此前已建成2.4万吨/年48K原丝、6000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产能。
此外,中复神鹰在江苏连云港的年产3万吨碳纤维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期项目今年或将具备投产能力;吉林碳谷(836077.BJ)年产15万吨原丝项目仍在推进。
产能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相关企业盈利情况承压。中复神鹰碳纤维营收占比超过99%,近年来毛利率呈现下滑态势,2022年到2024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7.85%、30.21%和13.59%。
中简科技和光威复材(300699.SZ)有部分产品应用于军工,毛利率也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下降趋势。具体来看,2022年到2024年,中简科技碳纤维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6.06%、67.26%和64%;光威复材碳纤维业务毛利率分别为66.31%、61.85%和58.37%。
中复神鹰碳纤维产品主要是小丝束,多用于民用领域。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名义咨询,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碳纤维产品下游应用跟吉林化纤有所区别,产品暂时没有提价,未来价格会根据市场情况有所调整。
中简科技证券部工作人员没有透露产品价格变动情况,仅表示公司产品需求旺盛,后续会开拓无人机方面的应用合作。
如何破局?
整体产能过剩之下,寻求差异化发展、推动碳纤维在高端装备领域实现更广泛应用,成为行业头部企业当前的发力点。
值得注意的是,碳纤维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巨大,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国产化率仍不足30%。行业内多家企业均表示要向高端化加速迈进。
光威复材方面表示,公司当前积极开发工业应用产品,拓展民用市场。去年底,公司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碳纤维在国产船舶领域中的应用。
中复神鹰2024年底在答复投资者时表示,目前公司持续加快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拓展,完成了干喷湿纺M55J级、M60J级高模碳纤维产品工程化制备技术开发,并开展在卫星等结构件上的应用验证;持续推广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在EVTOL、低空货运无人机、低空载人飞行器等低空场景的应用验证评价,并已经与国内数家知名飞行汽车(飞行器)的研制生产单位进行测试评价与试验。
今年4月,中简科技在接待机构调研时表示,随着多个应用场景的研制与定型进度,客户对于新一代碳纤维的需求更大,2025年,预计公司新一代产品ZT9H的需求量将明显增加,公司正与客户就2025年新合同条款展开磋商。
近期,邹建华正在几个碳纤维应用企业集中调研。“对行业还是有一些忧虑的,一方面要避免重复建设,尤其是低端产能的盲目上马;另一方面要努力开拓尽可能多的高端应用场景,从需求上打开空间。”他说。
(财联社记者 肖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