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龙头 强引领 做示范 勇争先|烟台蔬菜扎根巫山深处

日期:2025-07-20 09:32:00

穿越层峦叠嶂,跨越千里阻隔。6月22日—25日,烟台市农科院蔬菜团队再次踏上重庆巫山这片沃土,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在长江两岸。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山县,是一个集大库区、大山区、大农村于一体的农业县。蔬菜产业是全县“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以来,市农科院蔬菜团队便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持续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输送到巫山的田间地头,有力驱动当地蔬菜产业提质升级、菜农增收致富。

把论文写在连绵群山,用真情浇筑友谊之桥。一次次跨越千里的科技服务,生动诠释了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内涵,为巫山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的烟台动能。

3个“第一次”

在冬天,吃不到本地菜?

“巫山冬季的气温比较低,简易大棚实现不了越冬生产。在以前,到了冬天,蔬菜全靠从外调运。”去往官渡镇的车上,市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所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烟台试验站站长李涛介绍起帮助巫山实现蔬菜越冬生产的经历。

在官渡镇水平村,群山环抱中,十几座大棚拔地而起。这是官渡第一处蔬菜大棚。

种植户杨康飞曾在山东打工,2019年返乡后,在当地建起简易大棚,发展观光采摘。可年底一盘账,勉强保本。

受邀而来的李涛一针见血:“最大问题是不能周年生产,受观念、技术限制,这里一年只能种一茬西红柿,三四月份定植、八九月份收获,顶多再种一茬叶菜。”

他开出的“药方”是二层覆膜技术加升温炉的组合,首先在已有大棚内加装一层塑料膜,再配合升温炉提高棚温,于2023年实现了番茄越冬生产。

“原来是一茬番茄一茬菜,现在实打实地可以种两茬番茄,而且第二茬正好在元旦至过年期间收获,一斤能卖四五元,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杨康飞说。

科技的加持,让当地人第一次在寒冬腊月吃到了本地的新鲜蔬菜。

新品种的红利更让杨康飞尝到了甜头。以前,棚里种的是当地老品种,番茄售价仅2元/斤,体现不出设施番茄和观光采摘的优势。近几年,李涛陆续引入自主选育的樱桃番茄、品质番茄新品种,果实价格15—18元/斤,效益较之前翻了几番。

第二站来到金坪乡袁都村。

一进村,团队就直奔烟苗大棚。袁都村最高海拔1100多米,平地只有两条沟。以前村里穷得只有“三大坨”:红薯、洋芋(土豆)和包谷(玉米)。村集体没有钱,用村党支部副书记翁连申的话说,就是“买瓶水都得向乡政府伸手”。

之前,烟草公司在村里建设了高标准育烟苗大棚,但除了2月末到4月末育烟苗外,其他时间大棚都在闲着长草。翁连申翻地、种菜、施肥、打药,结果只长了100多斤菜。一算账,还不如买菜划算。

转机就来自闲置资源的盘活。2019年7月,蔬菜团队成员姚建刚在不影响育烟苗的情况下,引进近20种适合大棚种植、经济效益比露地蔬菜高的蔬菜品种,并配套讲解关键技术,最后筛选出耐寒抗病性好、适合本地消费喜好的大刺黄瓜。

2020年,第一茬黄瓜上市,最多一天摘了3000斤,批发价每斤近3元。卡车“突突”开到地头,村民乐得“嘿嘿”笑。

当年,黄瓜毛收入16.3万元,扣除村民务工费后,两成分给生活相对困难的村民,八成留给集体周转。

村集体账户第一次有了闲钱,村干部腰杆都硬了:“以前修路补桥找乡政府要钱,现在自己掏钱。”

第三站,来到大溪乡官田村。

棚里的西红柿,出现一片片黄秧。李涛皱紧眉头:“死株成片,土传病害有点重,收完这一茬要闷棚。”

闷棚,在烟台比较常见,但在当地还是新事物。李涛详细讲解了技术要点,种植户陈文兵记到心里。

2019年,陈文兵在村活动室听李涛讲课,当听到烟台设施黄瓜亩产3万斤时忍不住偷笑:“净吹牛,我种了几十年菜,最多也就8000斤。”

但随后几年,在李涛等人的“科技接力”下,一系列先进种植技术在这里集成落地——

水肥一体化:手机一点,告别大水漫灌。

科学规划:一棚一菜,管理省心、上市集中,还减少了病害。

“套餐”施肥:按需供给,前期氮磷钾均衡施肥,坐果后追钾肥提品质。

绿色弥粉防控:不增加空气湿度的同时,叶子正反面都能附着杀菌剂,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现代化绿色种植技术第一次在这里集成,陈文兵看得心服口服:“现在种黄瓜,随随便便上万斤。不仅产量高,关键是品质好,每斤比别人高3至5毛钱。”

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源源不断地从烟台输往巫山,在群山间催生巨变,一个个“第一次”在当地精彩呈现。

“以前巫山蔬菜生产都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如今在烟台专家的帮助下,从技术到品种,从规模到模式,都实现了升级换代,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菜篮子,越来越稳。”巫山县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文华说。

人走情不走

听说“哥哥”要来,杨康飞在路口等了半个小时。尽管半年没见,但一见面,熟稔与亲热丝毫未减。

这毫无隔阂的亲近感,源于市农科院蔬菜团队数年如一日的倾情付出。

2019年,听说县领导要带着烟台专家前来大棚“问诊”,杨康飞心里打起鼓:“人家又是所长,又是博士,咱一个小农民,心里有点害怕。”

但当李涛走进大棚、手把手传授技术时,陌生感迅速消融。接触后,杨康飞更是感觉他“就像邻家哥哥一样”随和。

“以前老觉得博士很有知识,感觉和他们有距离感,看到他们忙完后,找个角落就能坐在地上聊天,才发现他们跟咱农民没什么两样。”杨康飞笑着说。

教技术,选品种,送种子……如今,经过几年的相处,杨康飞坦言,除了口音上的差别之外,几位烟台专家跟本地人没什么区别。

在袁都村,翁连申更是忍不住点赞:“姚老师是我们村的贵人。”

村民们太渴望农业科技了。2019年7月,姚建刚第一次来村里培训时,棚里一下涌进100多人,就连周边山村的人都赶来听课。

“姚老师来得勤、讲得透,全村几百口人,没有不认识姚老师的。”翁连申说。

6年前的一个故事,让他至今记忆犹新。2019年9月底,正是黄瓜定植期。村里不懂技术,怕误了农时,凌晨2点多就派人接上姚建刚,到大棚时,时针刚好指到4点。姚建刚领着村民连轴干了几天,终于换来满棚绿意。

在心里,村民早把姚建刚当作自己人。2020年7月,听说他已经服务期满、即将离巫返烟,村民们纷纷围上来,却一个个嘴唇颤抖,千言万语堵在心头。

此情此景,姚建刚淌出两行热泪:“那种成就感,什么荣誉、金钱都比不上。”

这两年,村里的农业项目越来越好,村民一门心思挣钱,袁都村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以前爱挑刺的村民,现在也变得客客气气,村里民调满意度飙升,去年还破天荒地排在全乡前列。”对着姚建刚,翁连申高兴地说起村里的变化。

大溪乡偏居一隅,西与重庆市奉节县接壤。

“恁个热的天、恁个远的路,哪个愿意来我们这里?”陈文兵自嘲道。

可烟台专家团队不怕苦。

2019年,巫山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通知陈文兵,烟台专家专程过来为他服务,他心里高兴坏了:“以前都是专家给我们一起上大课,哪有机会一对一服务?可遇不可求。”

山高路远,来的次数多了,双方也就熟悉起来。

“他们把我当大哥,当朋友,当亲戚。见到他们,心里就有种亲切感。”说到这里,这位巫山汉子难得感性起来。

这份深情厚谊的背后,是烟台专家远超预期的坚守。

原定在巫山工作6个月的姚建刚,因农时周期长、技术需扎根,面对村民和巫山县农委的集体挽留,毅然向烟台相关部门申请延期并获得批准。

“农作物一年一个周期,半年就离开的话,他们还没学会后期管理。如果换人重新对接,还要重新磨合、适应,徒增不便,所以干脆就请求干满一年。要不然,干到一半就回去,对人家也没法交代。”姚建刚说。

经过一年的言传身教,看到“徒弟”们的种植管理技术越来越成熟,遇到问题基本能独当一面,姚建刚才放心返烟。

其后,蔬菜团队科研人员还在持续“接力”,为巫山蔬菜产业贡献烟台智慧。比如,团队成员曹守军在巫开展技术协作期间,还帮助有关部门起草了《巫山县蔬菜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23)》,指导全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团队东西部协作的使命已经告一段落,但一条跨越千里的科技热线却永不中断。团队通过视频随时答疑解惑,从黄瓜“花打顶”到突发靶斑病,一个微信视频通话,烟台的技术便抵达巫山。

“人走情不走,这是我们铁打的承诺。”李涛斩钉截铁地说。

继续奋斗下去

行驶在蜿蜒盘旋的挂壁公路上,窗外是壁立千仞的高山,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幽谷。路面更是“阴晴不定”,忽而泥泞不堪,忽而碎石落地,忽而路基损毁,初次经历的人,总会不由得抓紧扶手。

大溪乡的路最难走。离县城直线距离也就26公里,但实际行驶65公里,开车耗时2个多钟头,全程都是急转弯,电子地图简直扭成了“贪吃蛇”。

可以说,这崎岖的山路,就是科技落地生根的第一道考验,见证着每一次服务的艰辛。

“第一个月,只要下乡,每次都要呕吐一阵。过了3个月以后,才慢慢适应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姚建刚一语道出了下乡服务的艰辛。

更令人动容的是烟台专家的“泥土作风”。他们一到目的地,根本不顾舟车劳顿,直奔田里。这种来了就干、干就干好的劲头,让当地干部、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大家都觉得,跟烟台专家打交道,最深的印象就是务实。专家来了后,直接下到点上,或者住在村里,或者扎进企业,非常能吃苦、接地气。”说起烟台专家团队的作风,杜文华由衷地赞叹道。

然而,光有热情还不够,当地农户的口音、方言成了无形的“拦路虎”。对此,巫山县科技局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烟台科研院所+巫山本土专家+企业”的合作机制。

“企业眼界广、理念新,烟台专家提供核心技术与核心支撑,本土专家能够居中协调落实、精准转化技术。三者相结合,项目落实起来更顺畅。”杜文华说。

这看似朴素的组合,却在解决实际困难中,无意间蹚出了一条别致的“巫山路径”,打通了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弥合了理念与实践的鸿沟。

效果令人振奋。这套新机制,在实践中带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巫山技术队伍。最大的惊喜是企业的蜕变,从最初的“怕变坏、不敢动”,到亲眼见证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如今已“主动求变、敢于尝新”。

巫山缺乏科研院所,这也是自身短板。对此,他们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智慧,利用闲置场所设立“博士工作站”,专门服务专家,尽己所能提供最优服务环境。

针对科技服务不系统的问题,工作站变零敲碎打为系统深耕,每年定向选取当地产业最迫切的痛点、难点,定向选题、持续攻关。市农科院蔬菜团队对照巫山蔬菜产业特点和品种技术需求,发挥科研优势,有针对性地积极申报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上精准发力,让科研成果在巫山开花结果。

“这里条件艰苦,但我们奋斗的脚步不会停歇。以后,我们会继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到巫山这片沃土上。”李涛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