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群众“关键小事”就是作风建设“大事”

日期:2025-07-02 11:45:00

用好群众“监督尺”,打好学、查、改“组合拳”,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全市卫健系统对标对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刀刃向内、靶向发力,从群众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深入查摆短板、“医”心为民办事,让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温暖。

以开门教育畅通“群众心门”

“就医时扫个码就能给医院提建议,方便又贴心!”来院治疗的患者王桂芬大娘,在使用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近开发的“有事‘码’上说”小程序后称赞道。

走进这家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走廊等地,随处可见“有事‘码’上说”的二维码标识。“自学习教育启动,我院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开通了这个小程序,大家用手机一扫,随时随地反馈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这套‘预防—响应—化解’的全链条医患沟通新机制自推行以来,已收到千余条意见反馈,这是我院坚持开门教育、接受群众监督、抓整改见成效的具体做法。”该院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前不久,有患者及家属通过“有事‘码’上说”反映医院门诊大厅外车辆减速带地砖凸起,给坐轮椅的患者带来不便。该院投诉中心接到反馈后,立即联动相关部门,仅用一周时间,就将医院各出入口的地砖更换为沥青路面,既保留了减速功能,又为坐轮椅的病患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深查实改、见行见效,一个个“小诉求”的高效解决,让患者真切感受到就医环境的暖心变化。

天津市人民医院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优化医疗服务的强劲动力,深入一线调研问需、精准发力整改落实,切实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多人间病房空间小、舒适度差、私密性不足,希望住院环境能改善。”这是该院班子成员在深入门诊和住院病区走访调研时,患者及家属反映最集中的诉求之一。该院党委迅速系统梳理出病房空间布局、功能设施、隐私保护、配套服务等4个方面具体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一场以提升患者就医感受为核心的环境升级工程随即启动。

“我们日前对A座、C座、E座三栋建筑的病房及医疗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升级改造,涉及总建筑面积近3.4万平方米。一方面优化了病房结构,将部分病区的多人间病房改造为单人间或2至3人间,提升住院舒适度和私密性。一方面完善功能布局,对手术区、消毒供应中心、血库等关键医疗功能区提升改造,优化诊疗流程。同时升级硬件设施,更新室内装修等,为患者及家属打造更加安全、安心的环境。”该院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医院推动作风建设与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频共振、互促共进,以开门教育畅通“群众心门”。

用优良作风办好“关键小事”

学习教育有没有成效、作风问题有没有解决,群众的感受和满意度才是最终的标准。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天津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党员干部发现,许多患者虽成功闯过急危重症期,却因后期康复中存在不足或不当,导致病情反复或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影响生存质量。为此,重症医学科牵头联合康复科、神经内科等多学科,创新构建“治疗—康复”一体化模式,在治疗重症疾病的同时,针对不同患者需求,制定并实行“一人一策”的精准康复方案。

该院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各临床科室主动靠前服务、担当实干,一批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得到有效解决。医院重症医学科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我们给气管切开患者量身打造呼吸康复体系,为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科学安全的‘阶梯式康复计划’,还根据不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制定并落实早期康复策略等。一体化模式实行后,显著提升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和远期生存质量,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更多患者尽快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使作风建设有了百姓‘看得见、感受到’的新气象、新变化。”

“有你们帮着引导,看病踏实多了”“‘红马甲’让老年人少走好多冤枉路”……如今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每层均设有志愿服务点位,青年党员干部、退休老党员等变身“红马甲”志愿者,为患者耐心引导、悉心讲解,让就医体验大大改善。

该院以作风建设激发医院党员干部破解难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为更好服务患者,医院陆续开通老年衰弱和老年眩晕特色门诊、睡眠门诊、体重管理中心等13个特色门诊,为患者提供针对特定疾病的精细化诊疗服务。该院还开设华北地区最大,集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中医综合治疗门诊——特色疗法中心,患者可体验近百种中医特色治疗。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院坚持把学习教育与办好办实群众‘关键小事’结合起来,并将其当成作风建设‘大事’,用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让群众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记者 孟若冰 史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