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22~24日,太阳位于黄经150°时是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显然,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即摆脱了暑气的困扰。处暑节气不是说天气就不热了,而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终于结束了。
1
处暑物候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当鹰感受到秋气渐起时,便开始飞翔俯冲大量捕猎,捕到猎物之后会先排列开来“祭天”,就像古人祭祀一样。处暑后,秋风萧索,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新的生命状态:凋零,沉寂,收敛。植物们褪去了往日生机勃勃的绿色,逐渐换上金黄的外衣。处暑时节,虽然“天地始肃”,但在“肃”的时候,还要让我们享受丰收的硕果和喜悦。此时的庄稼已逐渐成熟,快到收获的时候,农家们都盼望着五谷丰登。
2
处暑习俗与养生
处暑之后,北方暑气渐消,秋意渐起。人们说,“七八月看巧云”。到了农历七八月,天空的“颜值”迅速地增高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云多了。要么是丝丝缕缕的卷云,要么是清清淡淡的淡积云。此时的天空疏朗明净,正是人们出游赏秋的好时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每年处暑时,也是休渔期结束的时节。渔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准备,怀着对新渔季的期待和憧憬,迎来开渔节。人们在处暑这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表达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热闹的文艺表演,展现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情;还有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一艘艘渔船驶向大海,开启新的捕捞之旅。
处暑时节,酷热逐渐减轻,慢慢转向干燥的秋季,人体易受到“燥邪”的侵扰,出现口唇干裂、咽喉肿痛等症状,虽不甚严重,却足以扰得人心神不宁。于是,民间多有食疗滋补之法。民谚有云“七月半鸭,八月半芋”,人们认为农历七月中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肉味甘性凉,清热去火,很适合作为处暑时祛燥的食物。在烹饪鸭子方法最齐全的南京,人们按着时令吃鸭,处暑最适宜的是用萝卜和麻鸭煨汤,做成清热润肺的萝卜老鸭煲。
鸭子是补虚上品,酸梅汤则是消燥灵丹。北方人的酸梅汤以山楂为主料,江南人则是以乌梅做主料。江浙一带盛产的小青梅,自然晒干后,用木炭熏制成乌梅。制酸梅汤可简可繁,简单的方法便是拿乌梅加上冰糖,加水一起煮。如果想讲究一点,还可加入甘草、陈皮、鲜薄荷、玫瑰茄等配料。酸梅汤煮好后放凉,喝起来酸中带甜,实在是沁人心脾,犹如清凉的细雨落在心头。
3
诗意处暑
风微凉,谷已黄。面对时序更迭、华章日新,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此时节,绿野风宜,秋色浮水,弥漫于天地间的清爽凉意,格外宜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如是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按照陆游的说法是“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对于苦熬暑热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送来真实凉爽的节气,所以宋代诗人苏泂写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处暑时节,稻穗迎接农人的检阅;在清风徐徐、兰舟微荡处,菱角结实饱满,江南女子身着布衣钗裙,边歌边采……此时,丰收的喜悦传遍大地。面对此情此景,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这样写道:“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是告别,也是启程。它用温柔的秋风提醒人们:在每一个结束与开始之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伏去秋来,秋风有信,只要不辜负光阴的启示,心境清凉而热情不减,惜时如金,所念所盼总会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