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来这里漫步吧,腔调足!——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观察

日期:2025-05-12 05:50:00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开栏的话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繁花似锦,一路芬芳。

看吧!文化强国建设,接续涌起新潮——国产动画电影火爆出圈,“China Travel”(中国游)吸粉无数,跟着影视剧去旅游方兴未艾,有多少年轻人为一个展赴一座城,又有多少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入新时代,有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指路,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擘画蓝图,各地各部门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创新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

即日起,本刊开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栏目,观顶层设计、访基层探索,看神州大地如何绘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千里江山图!

“到这里才一天半,我们已经爱上上海啦!”

5月1日,法国小伙弗朗索瓦和六位朋友背着硕大的旅行包,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兴冲冲来到徐汇区武康大楼“打卡”。

武康大楼,百余年前由旅居上海的欧洲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形如巨船,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静安区张园,上海最具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群,五一假期举办“首届街区汽车生活节”,街区成为汽车与海派文化爱好者的舞台。市民郭先生走一路、看一路,各国品牌的汽车让他大饱眼福,淘到爱不释手的汽车模型后,他转身进入一家汽车主题咖啡吧小憩。

这样“最上海”的场景,每天都出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里弄。

城市魅力的焕发,得益于上海近年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海牢记嘱托,努力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国际文化大都市不断展现新气象新格局。

上海城市天际线。新华社发

今年五一假期,上海静安区张园举办“首届街区汽车生活节”。资料图片

好逛的小马路,是对城市历史的珍视和激活

千里迢迢来武康大楼,看到了什么?听到这个问题时,弗朗索瓦嘿嘿一笑:“这座大楼超过一百岁了,是有故事的老人。但你有没有觉得,它又很年轻?”说完,他举起相机,“咔嚓”几声,定格下武康大楼不同角度的美。

“楼外蜘蛛网般密布的电线全被收拾干净、埋入地下,大楼展现出疏朗的天际线;通过清理年久失修的‘肚肠’管道,大楼里百余户居民的生活舒适感也得到提升。”徐汇区湖南路街道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介绍,修缮后的武康大楼并未减少神秘沧桑的气质,反而拥有了网红“体质”。

“我们还历时几年,对100多户武康大楼居民和日常管理者进行了访谈实录,留存下老房子的故事,以一座建筑见证一个城市的时代变迁。”柏祖芳说。

与此同时,武康大楼周边区域也在围绕“文化+百业”进行业态配置创新,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的文旅消费活动空间。“在这里漫步,一边尝网红雪糕、听黑胶唱片,一边观老建筑、品市井风情。透过武康大楼这扇窗,不仅看到一幢百年建筑,更看到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江苏游客徐刚这样感叹。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看来,上海特别注重将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紧密结合在一起,通盘考量。武康大楼等一众老建筑和上海小马路Citywalk爆火的背后,就是这座城市对历史文脉的珍视、呵护和创新激活。

名人故居林立的陕西北路、梧桐大道湖南路、充满文艺气息的永福路、适合逛逛吃吃的愚园路……“不逛完这十几条小马路,不敢说自己来过上海!”游客林先生给自己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上海小马路的“好逛”还源于,保留城市历史肌理的同时,积极引导市场力量,增强优质资源配置能力,推动社会组织、市民、平台企业等共同参与街区生态的构建。

“风在街上招手,我们都变成了招牌”“来街头,和快乐接头”……沿着黄浦区一条名叫淡水路的小马路一路走来,简短的诗句印在橱窗上、挂在小店门口、刷在墙面上,甚至挂在居民家的窗下。这是上海企业小红书发起的“马路生活节”诗歌刷街活动。让人们不经意间感受到生活里的浪漫、烟火气里的点滴美好。

“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一抬眼,撞见老城厢一扇黑色铁门上的句子,刚刚还在埋头刷手机的姑娘和同伴对视一笑。在小马路遇见心仪的小店,读到会心的诗句,她们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不由又进了一层。

公园开出24小时书店,是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的创新

自从家门口的公园开了和平书院,市民许博淳感觉生活更充实了。每天一下班,他就直奔这里。

“我最喜欢晚上六点半的阳台位,可以吹着晚风看书,那种从书中散发出来的安静磁场,令人沉醉。”

和平书院栖息于虹口区和平公园,是上海首个24小时城市公园图书馆,由综合馆、少儿馆、刊茶社、艺术馆和一片阅读绿地组成。去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业,迅速成为居民喜爱的“城市会客厅”,日均服务读者超4000人次。“灯火不熄,夜读不止”,从子夜到清晨,它都是这个都市里一盏温暖的灯。

24小时书店为什么能开在公园里?虹口区图书馆副馆长翁凌红告诉记者,和平书院从建设之初就在探索,政府与社会力量如何携手共建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最终确定改革运营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力量大隐书局负责书院的日常运营。

现在,吹着晚风,柔启书页,轻食伴读,和许博淳一样的周边居民、慕名而来的读者、片刻得闲的快递员和外卖员……每天,来这里尽享惬意夜时光的读者多达数百人。

“市民的良好体验,是对我们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实践探索的认可。”翁凌红说。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近年来,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公共文化服务品质获得极大提升。

“这里就像自家屋里厢。”拎着布包、保温杯,60多岁的戏迷张阿姨笃悠悠坐进摆渡人书场。这间以评弹和沪剧为特色的书场在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依托上海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平台,增加了文化培训、艺术沙龙等活动。魔术、非遗手作、电影放映……观众可以“点单”自己喜欢的演出类型;喝杯咖啡、聊聊天、听听剧,居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悠闲一刻。

小空间、大魅力,“这里不仅是看戏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停留、交流、感受文化的地方。”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文化中心主任焦雯婕说。

近年来,结合“道路+”“公园+”“生活圈+”,上海持续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微更新”,植入阅读、展览、演艺、休闲运动等元素,建成人文水岸、城市书房、望江驿、艺术商圈、地铁文化长廊、机场美术馆3400多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人们在日常通勤、休闲漫步中,随处能遇见“小欢喜”“小确幸”。

“为一个展赴一座城”,是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的探索

行云流水醉意草书、行停无迹醉拳翻飞、银瓶乍破唢呐声起……日前,上海东方体育中心“星铁LIVE”2025星穹铁道演唱会上,醉拳、古琴、敦煌飞天舞等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入,让《崩坏:星穹铁道》游戏中的侠义风骨溢满舞台。这场被游戏爱好者惊呼“打破次元壁”的国风盛宴,三天吸引全国近3万名观众来沪“打卡”。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上海共举办660场营业性演出,服务观众约74万人次,票房收入约1.63亿元。“粉丝踩点”“余兴社交”,这些热门演出前后的新消费现象愈发成势。

这只是上海演艺市场活跃的一个切片。

“一年四季到上海,天天都有演出看!”剧迷们这样感慨。数年来,上海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打响驻场演出品牌,增强演艺节展影响力,让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持续释放活力。2024年,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演出10366场,线下观众超过340万人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累计演出超700场,其中在沪驻演145场,成为新时代海内外演出场次最多的红色经典剧目。

“想看的好剧好演出太多,来一趟根本看不过来!”北京姑娘潇潇翻出自己在上海过周末的“排片表”,密密麻麻的字迹里,满是兴奋和期待——眼下,2025上海·静安戏剧节正如火如荼,参加名剧展演的20部中外戏剧佳作中,近90%的国际剧目都是中国首演。“好几部剧都是等了很久的!”潇潇说。

近年来,上海聚力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网络文化产业高地、创意设计产业高地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上海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走进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自去年7月启幕以来,热度一直不减。截至目前,累计接待观众突破200万人次,主题文创大卖。

一个文博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吸引力?“有料”是一方面,“会玩”更不可或缺——上海博物馆的策展、文创、宣传各个团队全员上阵,发掘展品故事和文化元素,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做大博物馆的“朋友圈”。特别场次携宠物观展,登主题游轮赏浦江夜景、观展联动消费优惠……延长文化消费链条,变消费为“消费+”,变单一场景为多元业态,变客流为“客留”,一场文博大展串联起城市优质文化资源,给了更多人“为一个展赴一座城”的理由。

“上海真是座优雅的城市,这里的风景和气息,都那么独特,都那么美好,你们一定要来看看!”漫步外滩,弗朗索瓦边和远在法国的父母视频连线,边竖起大拇指。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2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