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经历多年封闭修缮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佛山东华里古建筑群有限度对外开放。东华里据传原称“杨伍街”,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伍两族姓氏命名。清乾隆年间,东华里之名始见于《佛山忠义乡志》。清代中后期,随着杨、伍两族相继衰落,骆氏、戴氏、招氏等先后购得两族的部分房产,并加以修葺改建,重整装饰,遂成东华里今日之规模。本期【佛山记忆】,一起寻迹首批入驻东华里的“原住民”——杨氏家族与伍氏家族的往事。
一、杨氏家族
明末,杨氏从南海县张槎堡大沙乡迁至佛山镇,后在佛山堡一百十七图另甲开杨茂昆户,始迁祖是杨清涯。据清光绪十年(1884年)《张槎大沙乡杨氏族谱》记载,杨清涯名少矩,字淳夫,清涯是其号,为大沙杨氏二房雍穆公支派后裔,生复贞、复周、复殷三子,均迁往佛山居住。据《杨氏祖名》记载,十九世杨图南生三子,长子杨启昌居东华里,次子杨圣昌居南边巷,三子杨积昌居文会里。
张槎杨氏大宗祠。/ 潘建成 摄
文会里嫁娶屋曾是杨氏家族的产业。/ 潘建成 摄
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杨氏家族不少族人拥有官衔,担任官职,如杨永健是布政司经历、杨清芳是布政司理问、杨肇元是詹事府主簿、杨鼎新是云南试用县丞、杨遂安是福建永清营守备、杨逢春是广西太平府知事,杨氏应属殷实的官宦家庭。其中,杨永健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获得戴鸿慈举荐,担任南海县乡饮正宾。其子杨荣照,师从九江先生朱次琦,工书法,性嗜酒,著有《四书述闻》《命理精蕴》等,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有其传。可见,杨氏族人有相当的社会地位与威望。
杨荣照瓷画。/ 杨氏后人提供
杨氏家族唯一一位举人杨澄芳,功名最为显赫。杨澄芳(1801—?),字饶邦,号漱川。道光十四年(1834年)甲午科广东乡试第54名举人。拣选知县,以教谕衔借补广东琼州府乐会县儒学训导。
《广东贡士录》有关杨澄芳中举的记载。/ 图源:《五编清代稿抄本》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杨氏家族在东华里修建杨星垣书舍作为祠堂使用,祭祀房祖杨星垣与始迁祖杨清涯,祠中“履和堂”匾,由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
杨星垣书舍/ 图源:潘建成 摄
杨星垣(1754—1824),名灿,字启昌。终生勤俭好学,孝敬长辈,亦能用心教育子侄,训导后辈。考取举人的杨澄芳正是他的第五子。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杨澄芳、杨清芳兄弟二人将父母迁葬于三水县胥江司熨耙岭(今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文坑村油柑岭),墓志由杨澄芳的乡试同年,官至户部尚书的顺德人罗惇衍撰写。
杨星垣夫妇合葬墓。/ 阮嘉民 摄
杨履和堂拜桌。/ 阮嘉民 摄
杨氏家族积极参与佛山公共事务建设。咸丰元年(1851年),杨澄芳、杨清芳参与重修祖庙,与骆秉章、莫以枋、李应棠等绅士联合敬献“辰居式焕”木牌匾。光绪二年(1876年),杨澄芳与梁九图、梁僧宝、李文田、张荫桓等绅士倡修栅下天后庙。民国佛山修志期间,杨鼎新担任缮书一职,杨氏家族以杨茂堂先生、杨茂昆堂、杨星垣书舍等名义参与捐款。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关于杨氏家族捐款修志的记载。/ 图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二、伍氏家族
伍氏原籍肇庆府高要县,清初迁广州府南海县,定居佛山镇东华里,后于佛山堡二十三图一甲开伍世昌户。伍氏家族在东华里建有者义伍公祠,祭祀房祖伍者义。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伍氏族中有多人拥有功名与职衔,如伍耀南是例贡生,布政司理问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伍汝瑞是例监生,候选詹事府主簿;伍荣是议叙八品。可见伍氏家族与杨氏家族一样是官宦家庭。
修缮前的者义伍公祠。/ 阮嘉民 摄
修缮后的者义伍公祠。/ 潘建成 摄
伍氏家族功名最显赫者是伍荫棠。伍荫棠(1814—?),字式荣,号兰舟。伍者义曾孙,伍耀南孙,伍汝瑞长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恩科广东乡试第33名举人,榜名有棠。官候补内阁中书、委署侍读。咸丰元年(1851年),参与重修祖庙。
《广东贡士录》有关伍有棠中举的记载。/ 图源:《五编清代稿抄本》
宣统《高要县志》有关伍有棠中举的记载。/ 图源:国家图书馆
今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雅瑶社区雅瑶村应为伍氏家族的祖源地,村中所属岗头坊群英里,是伍姓主要聚居地,明堂前部至今仍留存有伍有棠的举人旗杆夹石。
群英里。/ 潘建成 摄
伍有棠举人旗杆夹石。/ 潘建成 摄
伍氏家族不仅积极参与佛山公共事务建设,也利用联姻的方式,扩大家族的社会影响力。如伍荫棠之妻是松桂里梁氏梁九章次女,他的长女许配给区家庄区士光,伍鸣成之妻是四川总督骆秉章第三女,伍维章之妻是湖南巡抚吴荣光第十五妹。
道光二十年(1840年),伍荫棠之父伍汝瑞向祖庙敬奉了一块“天理昭彰”木匾额。究其缘由,乃源于一场财产纠纷。道光十九年(1839年),伍荫棠祖父伍耀南被张石氏(即郑一嫂)控告侵吞私人财产。据张石氏称,其夫张保,原任福建闽安协副将,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将二万八千两白银交付伍耀南生息置产,有书信收单为据。张保去世后,张石氏于道光四年(1824年)从福建回到广东南海县定居,并于道光十九年二月向伍耀南讨要财产,但遭到拒绝,张石氏认为伍氏已将银子私吞。张石氏向南海县衙提出控诉,南海县知县刘师陆通过比对信单的签按后,认为并非伍耀南笔迹,对张石氏的诉求不予采纳。两广总督林则徐核查卷宗时,认为张石氏的证供存在诸多疑点,不合情理,结合信单笔迹的比对结果,最终认定张石氏是捏造事实,企图欺诈。
官司审理期间,伍耀南到祖庙北帝面前禀明实情,希望能得到公平的裁决。事后伍耀南得到平反,其子伍汝瑞认为是北帝“显灵”,于是出资制作“天理昭彰”匾额献给祖庙,以表敬畏感恩。
位于祖庙正殿过亭的“天理昭彰”匾额。/ 阮嘉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