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一、修正自身不可自欺欺人
《论语·乡党第十》记录: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有一天,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孔子神色一动,野鸡发现行人的脸色不善,就飞向了高空,飞着盘旋了一阵后,又落在了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也懂得识时务呀!识时务呀!”子路向它们肃然拱拱手,野鸡长叫了几声,振几下翅膀飞走了。
孔子借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发现山谷里的野鸡都能够看出人的情绪,以及人的脸色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然后识时务地飞到它应去的地方。
《大学》记录,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意思是:《诗经》中说:叽叽喳喳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边角落的树林中。孔子是说:对于应居之地,连黄鸟都知道应该待在什么地方,何以人还不如一只鸟吗?
《大学》讲,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曾参说:“一个人若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厉可畏的嘛!”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修正自身,使其身修,必须要做到意诚(意念真诚),不可装腔作势,自欺欺人。连山中的野鸡和黄鸟都知道人的情绪,同时还知道它们应当怎么做,以及应当该去什么地方。作为人就更应当知道这些。
二、做任何事都要适可而止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录,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一次子贡问老师孔子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
孔子说:“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分过头,卜商办事有些赶不上,有点欠缺。”
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
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过犹不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中庸之道”。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注解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于中。子夏笃信谨守而格局狭隘,故常不及。过和不及,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凡做任何事都要适当,适可而止,坚守中道才是正理,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三、为人做事要谦虚低调真诚
《论语·颜渊第十二》记录,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一次仲弓(孔子弟子冉雍)向孔子问仁。夫子说:出门做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祭祀。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仕于诸侯无怨言,侍奉大夫无怨言。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这几句话去做吧。
在《论语》中,孔子的许多弟子多次问到“仁”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同的。孔子对仲弓的回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说的是出了门,在外面要谨守礼仪,谦虚低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就是要“克己”,遏制自己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和期待,遏制自己的欲望。
现实社会很多人不是这样,所以一出门就是祸患。孔子教仲弓出门在外要谦虚低调,指使别人做事就像承担祭祀礼仪一样慎重小心。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就是为国家服务,为家族尽力,要任劳任怨,没有怨恨,不发牢骚。为什么没有怨恨呢?因为这种服务,乃是我自家愿意的付出,是我自家修习仁德的路径,是自我修养完善的结果。孔子告诉仲弓要行“恕”道: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说,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