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村庄名称感受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的历史、文化、人文与精神

日期:2025-08-26 19:17:00

#奋进新山东#​#菏泽头条#​#东明县#​

✍️东明县的村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公元前140年,这里就建立了东明县。

东明县的一些村名,直接与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相联系,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这些名称不仅记录了往事,也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记忆。


✍️在东明县陆圈镇,有一个叫做五霸岗的大村子。这个村名听起来就颇有气势,背后确实有一段悠久的历史。这里古时候叫“葵邱”,因为盛产向日葵,地势较高,还有一个高大广阔的土丘。春秋时期,“五霸之首”齐桓公曾大会诸侯于此丘。为纪念这次会盟,后人就将葵丘更名为“五霸岗”。村子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由渠、王两姓从外地迁入建村,村名“五霸岗”历经1000多年,沿用至今。

这次会盟所蕴含的遵礼仪、守信用、讲道德、求和平等内涵,对规范社会行为、提高人们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价值。五霸岗村现保存有葵丘断碑一块,明朝万历年间五霸会盟断碑一块,宋代开封知府邓光绪题碑一块。历代文人墨客、高官贤达来此观光游览者甚多。明朝名臣陈其猷为五霸盟坛题咏:“霸图竞相长,姬辙既已东。抵掌歃血事,萧瑟起悲风。” 村内原有一座五霸寺,前身是观音寺,后为纪念五霸会盟盛事,改观音寺为“五霸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占地30余亩,庙宇房舍巍峨壮观。


✍️庄寨村位于东明县菜园集镇,始建于战国初期,初称南华。后来道家学者庄子在南华山著书授徒,归隐后又卒于此、葬于此,其嫡系后裔便在该处建村,定名庄寨至今。村民多为庄子嫡系后裔,已延续至第七十九世。庄寨村是庄子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村民们世代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借助滩区迁建历史机遇,庄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发展庄子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了庄子水库、庄子文化陈列馆和庄子文化交流中心等景点。


✍️在东明县城南25公里,有一个叫高堂的村子。据村中老人讲,高堂是千年古村。在明朝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高氏祖迁来之前,此地已有秦台村。清朝乾隆版《东明县志》记载:相传秦始皇东去蓬莱寻找长生不老药时,路经此处霾雾四塞,不能前行,遂安营扎寨,留宿古村。汉朝时,村民在此地筑土为台,以示纪念,遂命名为秦台。高氏祖从河南省陈留县迁来此处,傍台而居取村名为高台。清朝宣统版《东明县志》记为高堂,此后写法和叫法逐渐演变成高堂。村中有老物为证:村东二百米处秦台原址犹存,20世纪70年代依然有数十米之高;村口有一株古槐,经年累月已经中空;槐下一眼琉璃井,井口用琉璃砌成,以前全村人都吃这口井的水,井口的琉璃被井绳磨出多条深沟。


东明县许多村庄的名称,反映了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菜园集这个名称,就直接反映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特色。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许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有种菜的园子,又有小集市,故命名为菜园集。许氏善种菜,带动全村种菜户迅速发展成集市,清光绪称许家菜园,后演变成菜园集。从这个小集市发展到今天的菜园集镇,体现了东明人民勤劳耕作、善于经营的传统。


✍️在东明县,还有像王菜园这样的村子,直接以“菜园”为名,表明了王氏迁来建村后以种菜为生的历史。油坊李这个村名,则告诉我们这个村的李姓人家曾经以经营油坊为业。这些以职业特点命名的村庄,记录了东明人民世代相传的生产技艺和谋生方式。


✍️铁炉寨的村名,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曾经以开打铁炉为业。打铁是一种古老的手艺,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铁炉寨的存在,说明东明历史上就有发达的手工业,人们能够自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棒张寨的村名颇有意思,因为建村时打拳卖艺的较多。这反映了东明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习武强身的传统,武术不仅是防身技能,也是一种表演艺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东明县地处黄河沿岸,黄河的泛滥和改道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村庄的名称,记录了人们与黄河相处、抗争的历史。


✍️王高寨村的经历就是东明人民与黄河相处历史的缩影。王高寨的旧址在清咸丰五年(1855)因黄河落河,村民被迫东迁。同时落河的还有其他多个村庄,这些村庄的部分村民陆续迁入王高寨,使王高寨成为多姓和谐相处的村庄。1933年黄河发“黑炭水”,因船翻有40多人丧生,村中房屋几乎全部倒塌。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艰难的生活造就了王高寨人吃苦耐劳、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徐夹堤、黄夹堤、王夹堤这样的村名,告诉我们这些村庄建在黄河的两堤之间。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既可以利用黄河的水利资源,又要时刻提防黄河的泛滥,体现了东明人民与自然共存的智慧和勇气。


✍️海头这个村名的由来,传说古时候村以东有大水,俗称为海,此村为海水的尽头,故称海头。这个名称反映了东明县历史上可能遭受过大水灾的记忆,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临河店的村名,表明这个村庄临河渡口开有店铺后建村。黄河及其支流为东明提供了航运之利,沿河设店,既方便了行人,也促进了商业发展。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中,还有许多与当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相关的建筑有关,反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玉皇庙村名的由来,是因为建村时盖了一座玉皇大帝庙。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建庙祭祀反映了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白佛寺村名的由来,是因为村西有座白佛寺院。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人民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白佛寺的存在,说明佛教在东明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东台寺村的名称,则来源于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唐代,冤句县城为备水患,在城北三里堆土建高台。五代后梁贞明三年(917),建佛寺于台上,寺院周围移居居民,从而村随寺起,故名东台寺。这座寺庙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也成为了一个聚居区的核心,体现了宗教活动对社区形成的促进作用。


✍️闫庙村的名称,来源于村前的一座三仙庙。明永乐二年(1404)闫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前有座三仙庙,称闫庙。三仙庙创建年代无考,正殿三间,坐北朝南,供奉三仙泥塑神像,正中是白玉奶奶,东有泰山奶奶,西有南海奶奶。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祈祷、求子、还愿的信女络绎不绝。这种民间信仰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育、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向往往往通过吉祥语、美好寓意来表达。


✍️吉利营这个村名,直接以吉祥语命名,寄寓了吉利之意。取这样的村名,反映了人们希望生活平安顺利、万事如意的朴素愿望。


✍️兴隆屯的村名,表达了人们希望家族兴旺、事业兴盛的心愿。一个“兴”字,一个“隆”字,寄托了人们对繁荣富裕生活的期待。


✍️太平庄的村名,则体现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没有战乱,没有灾荒,安居乐业,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基本的追求。


✍️满城村的名称,相传与东汉刘秀有关。据说刘秀出生在济阳城(今满城村),生下时满城红光,而后人便命村名为满城。这个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满城”这个名称本身,给人一种充实、丰盈的感觉,反映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


东明县的一些村庄名称,与当地的历史人物、世家大族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宗族文化在东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刘楼村的名称,来源于明永乐二年从山西平阳县迁来建村的刘氏,因为盖有楼房,故名刘楼。在古代农村,楼房是比较少见的建筑,能够建楼房的家族,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


✍️李千户寨的村名,告诉我们这个村一个姓李的曾做过“千户”官。千户是元代设立的官职,统兵千人,世袭军职。这个村名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也反映了东明县历史上的军事制度。


✍️姚寨村的名称,来源于明永乐二年(1404)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的姚氏,因当时姚氏人数较多,故名姚家寨,后演变为姚寨。虽然后来姚氏迁出,但村名仍然保留了这段历史记忆。


✍️付寨村的名称,来源于明永乐年间由付氏建村,名付寨。咸丰年间黄河泛滥,付姓不复存在。大水退后,穆氏迁入仍沿用付寨村名。这个村名记录了一个已经消失的家族,也体现了后来者对历史记忆的尊重。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还反映了当地的军事历史和防御文化。

✍️袁旗营的村名,表明这里曾经是袁姓军官驻扎的军营。东明地处中原,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驻军设防是常事。这样的村名,让我们想起古代的军事活动和防御体系。


✍️马军营、赵官营、五营、夏营等村名,也都与军屯的军营有关。这些名称记录了东明县作为军事要地的历史,也反映了军民融合的生活状态。


✍️堡城村的名称,表明这里曾经有军事堡寨。堡寨是古代常见的防御工事,既用于军事防御,也用于防盗防匪。东明县历史上村寨很多,清宣统年间达一百多个,民国时大村几乎村村有寨,并配有武器。这些村寨在旧社会发挥着战时御敌,平时防匪,河决挡洪水的重要作用。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还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化的追求。

✍️王高寨村虽然以武术和革命传统闻名,但对教育也十分重视。


✍️姚寨村的教育事业发达,名人辈出。早在清末,村里就出了武举人刘德明和刘鸿浩等3名生员。刘鸿浩在村里办


✍️五霸岗村的人才辈出也得益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清咸丰年间,拔贡张沿树就创办有私学,培育出秀才多人。清末秀才李金榜、李万荣创办的私塾也很有影响。民国二十四年,五霸岗就建立了公办学堂,称之为“洋学”。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还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回民王庄的村名,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回族群众聚居的村庄。东明县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回汉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种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丰富了东明县的文化多样性。


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构成了东明县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村庄的族谱和碑刻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明洪武或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仅改变了东明县的人口结构,也带来了晋文化的影响,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东明县独特的文化特色。


✍️王高寨村就是一个多姓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清咸丰五年黄河落河后,同时落河的孔寨、阎楼、关寨、林口、桥口等村的部分村民陆续迁入王高寨,使王高寨成为王、阎、孔、刘、林、李、丁、陈、孟、彭、黄、冯、秦、关、韩、麻16姓和谐相处的村庄。虽然后来有6姓先后外迁,但这种多姓共居的状况,培养了人们包容、互助的精神。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利用。

✍️四柳树村的村名,来源于建村时村头有四棵大柳树。柳树是北方常见的树种,容易成活,生长快,既能防风固沙,又能提供木材和薪柴。选择在有柳树的地方建村,体现了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的智慧。


✍️核桃园村的村名,告诉我们建村时这里有大片野生核桃。核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坚果,既能直接食用,也能榨油。野生核桃林的存在,为早期移民提供了食物来源。


✍️柳里村的村名,表明建村时此处有柳林,后演变成柳里。柳林能够提供建筑材料,也能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


✍️龙山集的村名,以山命名,传说从前有座山。虽然现在可能已经看不到山了,但这个名称保留了对过去地形地貌的记忆。


✍️大岗村的村名,直接表明因村建在大土岗上而得名。选择在高地上建村,可以避免水患,视野开阔,易于防御。


东明县的村庄名称,还记录了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和事件。

✍️野鸡营村的村名,来源于建村时此处常有野鸡出没。这告诉我们,在古代,东明县可能有较多的野生动物资源,生态环境与现在有所不同。


✍️鹑鸽王的村名,表明建村时此处鹑鸽较多。鹑鸽是一种野生鸽类,善于飞行,肉质鲜美。鹑鸽多的地方,说明这里曾经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石香炉村的名称,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赵氏始祖在外做官,金子很多,铸一金香炉,刷漆后运家放在庙内,后被人用一相似的石香炉换去,因名。这个传说既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爱戴,也富有幽默感。


✍️刘坟村的村名,直接表明因村东北角有个刘督堂的坟而得名。督堂是明清时期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官员。这个村名记录了一个历史人物的葬地,也反映了人们对先人的尊重。


✍️通过这些村名,我们可以看到东明县悠久的历史传承,从春秋时期的五霸会盟,到战国时期的庄子活动,再到秦始皇东巡的传说,一直到明清时期的大规模移民。历史在东明县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这些村名就是最好的见证。